望远镜寻亲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37|回复: 0

七言律诗(七律)的格式、平仄与核心技巧。

[复制链接]

959

主题

1324

帖子

3万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30378
QQ
发表于 2025-10-2 23:2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七言律诗(七律)的格式、平仄与核心技巧。七律是格律诗中技法最成熟、最考验功力的体裁之一。

一、核心格式:八句四联
七律共八句,每句七字,总共五十六字。这八句每两句为一联,共四联,各有专名:
  • 首联(第一、二句):破题,引领全诗。
  • 颔联(第三、四句):承接首联,并需对仗。
  • 颈联(第五、六句):转折或深化,也必须对仗。
  • 尾联(第七、八句):收束全诗,抒发感慨。




二、平仄规则:两种基本句式与“对粘”法则
七律的平仄有四种基本格式,都由两种句式演化而来。我们以最基础的 “仄起首句入韵式” 为例(这是最常见的一种)。
1. 两种基本句式
  • A式(仄起平收):仄仄平平仄仄平
  • B式(平起仄收):平平仄仄平平仄



2. “对”与“粘”的法则
  • 对:指同一联中,出句与对句的平仄必须相对(相反)。尤其是第二、四、六字必须分明。
  • 粘:指下一联的出句,必须与上一联的对句平仄相粘(相同)。尤其是第二、四、六字必须相同。



3. 七律“仄起首句入韵式”平仄格式详解
我们以杜甫《登高》为例,它的平仄是七律的典范:
风急天高猿啸哀(A式:仄仄平平仄仄平)
  • 实际:平仄平平平仄平 (因“猿”救“天”,妙用拗救)
    渚清沙白鸟飞回(B式:平平仄仄仄平平)
  • 实际:仄平平仄仄平平
    无边落木萧萧下(A式:平平仄仄平平仄)
  • 实际:平平仄仄平平仄
    不尽长江滚滚来(B式:仄仄平平仄仄平)
  • 实际:仄仄平平仄仄平
    万里悲秋常作客(B式:仄仄平平平仄仄)
  • 实际:仄仄平平平仄仄
    百年多病独登台(A式:平平仄仄仄平平)
  • 实际:仄平平仄仄平平 (“百”拗,“多”救)
    艰难苦恨繁霜鬓(A式:平平仄仄平平仄)
  • 实际:平平仄仄平平仄
    潦倒新停浊酒杯(B式:仄仄平平仄仄平)
  • 实际:平仄平平仄仄平



格式总结(理想模型):
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A)
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B,与1句“对”)
  •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,与2句“粘”)
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3句“对”)
  • 仄仄平平平仄仄 (B,与4句“粘”)
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A,与5句“对”)
  •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,与6句“粘”)
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7句“对”)



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:指每句的第一、三、五字平仄可适当灵活,但第二、四、六字必须严格遵守平仄。

三、核心创作技巧
1. 对仗工稳,力避合掌
  • 工稳: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。要求词性相对(名对名、动对动)、结构相应(主谓对主谓、偏正对偏正)。
  • 避合掌:对仗的两句意思不能重复。如“中华”对“华夏”就是合掌。应如“无边落木”对“不尽长江”,意境开阔且不重复。



2. 布局严谨,起承转合
  • 起(首联):点明时间、地点、环境,或直接破题。要吸引读者。
  • 承(颔联):承接首联,进一步渲染、展开,或从景到情。
  • 转(颈联):全诗关键!笔锋一转,或由景入情,或由事入理,或由此及彼。意境须有飞跃。
  • 合(尾联):收束全诗,呼应开头,抒发主旨。要言有尽而意无穷。



3. 炼字炼句,善用典故
  • 炼字:追求“一字生辉”。如“僧敲月下门”的“敲”,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的“绿”。
  • 用典:恰当使用典故,能以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,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历史感。但忌用生僻之典。



4. 情景交融,意境深远
七律不应是干巴巴的叙述。要像作画,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,达到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的境界。
总结
创作一首合格的七律,您需要:
  • 守格律:确保平仄、押韵、对仗符合规范。
  • 重结构:精心安排起、承、转、合,使全诗气脉贯通。
  • 求精炼:在字句上反复推敲,力求准确、生动、含蓄。
  • 创意境:最终目标是营造一个能打动人心、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。



七律的创作是一个从“合规”到“出彩”的过程。建议您多读杜甫、李商隐、王维等大家的作品,仔细揣摩,必能有所进益。祝您创作顺利!
我们来彻底讲清楚“可以变的”和“绝对不能变的”。
一、可以变的(变通的技巧)
这些变通技巧,传统上称为 “拗救” 。其核心思想是:为了意境和文采,某个字不得不“拗”(违反平仄)时,必须在同一句或对句的特定位置“救”回来,以达到新的平衡。这体现了格律诗“法度森严”却又“充满活力”的特点。
1. 本句自救(最常见)
  • 情况A:防止“孤平”(绝不允许出现的诗病)



    • 何为孤平:在“平平仄仄平”句式中,如果第一个字(必须平声)被迫用了仄声,就变成了“仄平仄仄平”,除了韵脚外,整句只剩一个平声字,这就是孤平,是格律诗大忌。
    • 救法:将第三个字(原为仄声)改为平声,变成“仄平平仄平”。
    • 例诗佐证:杜甫《登高》中“百年多病独登台”。原式为“平平仄仄仄平平”,第一字“百”拗(仄声),为避免孤平,第三字“多”(平声)救之。实际平仄为“仄平平仄仄平平”。



  • 情况B:特定句式拗救


    • 在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句式中,如果第五字(应为平)拗了,就在第六字(应为仄)救回来。变成“仄仄平平仄平仄”。
    • 这甚至成了一种常见的、被广泛接受的特定格式。如“凉风起天末”、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等。




2. 对句相救
  • 情况:出句的某个字拗了,在对句相同的位置用一个相反的平仄来补偿。
  • 例诗佐证:杜甫《登高》首联: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”


    • 出句“天”字(应为仄)用了平声,可视为小拗。
    • 更重要的是,出句第三字“猿”(应为仄)用了平声,这导致第五字(应为平)用仄声“啸”来补偿?不,这里更精妙。我们看对句:对句第一字“渚”(应为平)用了仄声,第三字“沙”(应为仄)用了平声。这种错综复杂的调整,可以看作是一种整体上的声律平衡,让诗句在拗折中更显顿挫之力,是杜甫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体现。




变通的根本目的:服务于诗意。当最好的字、最传神的字与平仄规则冲突时,使用拗救技巧,既能保全诗意的完美,又不破坏声律的和谐。

二、绝对不能变的(铁律)
无论怎么变通,有以下几条红线是绝对不能逾越的,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七律。
1. 押韵的绝对规则
  • 位置固定:第二、四、六、八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。首句可押可不押。
  • 韵部统一:必须押平声韵,且必须一韵到底,不能换韵或押邻韵(某些中晚唐或宋诗有特例,但初学应视为铁律)。
  • 例诗检查:《登高》的“哀、回、来、台、杯”全部属于平水韵的【十灰】部,完全合规。



2. 对仗的绝对要求
  • 位置固定:颔联(第三、四句)和颈联(第五、六句)必须对仗。这是七律的“身份证”。
  • 质量要求:不仅要求词性相对(名对名,动对动),还要求结构相应,意境相称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。
  • 例诗检查:《登高》的颔联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与颈联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,是千古工对的典范。



3. 核心的平仄节点(“二四六分明”)
  • 这是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口诀的后半句,是铁律中的铁律。
  • 每句的第二、四、六字,其平仄必须严格符合格式要求,绝不能“拗”。因为这三个字是句子的节奏点,决定了整句诗的声律骨架。
  • 例诗检查:以《登高》首句“风急天高猿啸哀”为例(理想式:仄仄平平仄仄平):


    • 第二字“急”(仄,合规)
    • 第四字“高”(平,合规)
    • 第六字“啸”(仄,合规)
      您会发现,无论杜甫如何“拗救”,这三个关键节点的平仄是完全正确的。




4. 避免诗病
  • 除拗救情况外,必须避免“孤平”、“三平尾”(句尾连用三个平声)、“三仄尾”(句尾连用三个仄声)。



    • “三平尾”是古风的特点,在近体诗(格律诗)中是绝对要避免的。



总结
给您一个最精炼的总结:
  • 可以变的(技巧):在不破坏声律平衡的前提下,通过 “拗救” 手法,对“一、三、五”等非节奏点的字进行灵活处理,为最优美的诗意让路。
  • 绝对不能变的(铁律):


    • 押韵的位置、声调和韵部。
    • 颔联、颈联必须对仗。
    • 二、四、六节奏点的平仄。
    • 避免孤平、三平尾等重大诗病。



    我们来统一一下句式的命名(这是学界通用的标准,便于交流):
    • A式: 平平仄仄平平仄
    • B式: 仄仄平平仄仄平
    • C式: 平平仄仄仄平平
    • D式: 仄仄平平平仄仄

    现在,我们来修正并完整展示七律的四种基本格式。这也就是您想问的“调换后还有几种”——即,通过选择不同的首句,所能推导出的所有合法格式。

    七律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
    格式一:仄起首句入韵式(这是最经典的格式,以B式句开头)
  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)
  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C,与1句“对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,与2句“粘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3句“对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平仄仄 (D,与4句“粘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C,与5句“对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,与6句“粘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7句“对”)
      代表作:杜甫《登高》

    格式二:平起首句入韵式(以C式句开头)
  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C)
  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1句“对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平仄仄 (D,与2句“粘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C,与3句“对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,与4句“粘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5句“对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平仄仄 (D,与6句“粘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C,与7句“对”)
      代表作:李商隐《锦瑟》

    格式三:仄起首句不入韵式(以D式句开头)
    • 仄仄平平平仄仄 (D)
  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C,与1句“对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,与2句“粘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3句“对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平仄仄 (D,与4句“粘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C,与5句“对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,与6句“粘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7句“对”)

    格式四:平起首句不入韵式(以A式句开头)
    •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)
  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1句“对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平仄仄 (D,与2句“粘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C,与3句“对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,与4句“粘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5句“对”)
    • 仄仄平平平仄仄 (D,与6句“粘”)
    • 平平仄仄仄平平 (C,与7句“对”)


    结论
    所以,回答您的问题:“调换后还有几种?”
    答案是:总共有且仅有这四种基本格式。
    所有的“调换”都发生在一个动作上——选择以A, B, C, D中的哪一种句式作为第一句。一旦首句选定,通过严密的“对”与“粘”法则,后面七句的平仄序列就唯一地、强制性地被推导出来了,无法再随意调换中间任何一句的位置。


1. 您归纳中的合理之处
您确实抓住了格律中最核心的单元——“一联”。格律诗确实是以“一联”(两句)为基础单位进行构建的。您找出的这几种,确实是合法的两两组合。
2. 理解上的偏差与缺失
偏差一:缺少了一种核心组合。
您列出了三种组合,但实际上,最基本、最核心的律句组合有且只有四种,它们就是由四种基本句式两两配对形成的“联”:
  • 出句 A式: 平平仄仄平平仄 -> 对句 B式: 仄仄平平仄仄平
    (这就是您说的“甲”)
  • 出句 B式: 仄仄平平仄仄平 -> 对句 C式: 平平仄仄仄平平
    (这是您遗漏的一种,是“仄起首句入韵式”的首联)
  • 出句 C式: 平平仄仄仄平平 -> 对句 D式: 仄仄平平平仄仄
    (这就是您说的“乙”)
  • 出句 D式: 仄仄平平平仄仄 -> 对句 A式: 平平仄仄平平仄
    (这是您说的“丙”)


偏差二(关键):忽略了“联”与“联”之间的“粘”的规则。
您的理解只到了“对”(一联之内,上下句平仄相对),但七律八句能成为一个整体,靠的是“粘”(两联之间,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相粘)。
举个例子: 如果我们按您的“甲”、“乙”、“丙”来随意组合一首七律,比如“甲+乙+丙+甲”:
  • 甲: 平平仄仄平平仄 -> 仄仄平平仄仄平 (A->B)
  • 乙: 平平仄仄仄平平 -> 仄仄平平平仄仄 (这里就“失粘”了!)

    • 第1联的对句是 B式(仄仄平平仄仄平),它的后四个字是“平仄仄平”。
    • 第2联的出句是 C式(平平仄仄仄平平),它的后四个字是“仄仄平平”。
    • 两者的平仄完全不同,这就叫“失粘”,是格律诗的大忌。



3. 正确的理解方式:四种“联”在“粘”的规则下形成四种“链”
正确的理解不是“三种组合”,而是 “四种基础联,在‘对粘’法则下,形成四种固定的八句链条”。
这就像有四列不同的火车(四种格式),每列火车有4节车厢(四联),每节车厢由两个固定的零件(出句和对句)组成。您不能把A火车的车厢和C火车的车厢随便连接,因为它们之间的“挂钩”(粘的规则)不匹配。
这四种固定的“链条”就是我上一个回答中详细列出的:
  • 格式一: (B->C) -> (A->B) -> (D->C) -> (A->B)
  • 格式二: (C->B) -> (D->C) -> (A->B) -> (D->C)
  • 格式三: (D->C) -> (A->B) -> (D->C) -> (A->B)
  • 格式四: (A->B) -> (D->C) -> (A->B) -> (D->C)


结论:
您的思考方向是对的,但需要再往前一步。格律的奥秘不在于那几个可以随意拼接的“组合”,而在于那几条由“对”和“粘”规则锁死的、唯一的“声律链条”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望远镜寻亲网

GMT+8, 2025-10-5 06:10 , Processed in 0.087465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