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言律诗(七律)的格式、平仄与核心技巧。七律是格律诗中技法最成熟、最考验功力的体裁之一。
一、核心格式:八句四联七律共八句,每句七字,总共五十六字。这八句每两句为一联,共四联,各有专名: 首联(第一、二句):破题,引领全诗。 颔联(第三、四句):承接首联,并需对仗。 颈联(第五、六句):转折或深化,也必须对仗。 尾联(第七、八句):收束全诗,抒发感慨。
二、平仄规则:两种基本句式与“对粘”法则七律的平仄有四种基本格式,都由两种句式演化而来。我们以最基础的 “仄起首句入韵式” 为例(这是最常见的一种)。 1. 两种基本句式 A式(仄起平收):仄仄平平仄仄平 B式(平起仄收):平平仄仄平平仄
2. “对”与“粘”的法则 3. 七律“仄起首句入韵式”平仄格式详解 我们以杜甫《登高》为例,它的平仄是七律的典范: 风急天高猿啸哀(A式:仄仄平平仄仄平) 实际:平仄平平平仄平 (因“猿”救“天”,妙用拗救)
渚清沙白鸟飞回(B式:平平仄仄仄平平) 实际:仄平平仄仄平平
无边落木萧萧下(A式:平平仄仄平平仄) 实际:平平仄仄平平仄
不尽长江滚滚来(B式:仄仄平平仄仄平) 实际:仄仄平平仄仄平
万里悲秋常作客(B式:仄仄平平平仄仄) 实际:仄仄平平平仄仄
百年多病独登台(A式:平平仄仄仄平平) 实际:仄平平仄仄平平 (“百”拗,“多”救)
艰难苦恨繁霜鬓(A式:平平仄仄平平仄) 实际:平平仄仄平平仄
潦倒新停浊酒杯(B式:仄仄平平仄仄平) 实际:平仄平平仄仄平
格式总结(理想模型): 仄仄平平仄仄平 (A) 平平仄仄仄平平 (B,与1句“对”)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,与2句“粘”)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3句“对”) 仄仄平平平仄仄 (B,与4句“粘”) 平平仄仄仄平平 (A,与5句“对”) 平平仄仄平平仄 (A,与6句“粘”) 仄仄平平仄仄平 (B,与7句“对”)
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:指每句的第一、三、五字平仄可适当灵活,但第二、四、六字必须严格遵守平仄。 三、核心创作技巧1. 对仗工稳,力避合掌 2. 布局严谨,起承转合 起(首联):点明时间、地点、环境,或直接破题。要吸引读者。 承(颔联):承接首联,进一步渲染、展开,或从景到情。 转(颈联):全诗关键!笔锋一转,或由景入情,或由事入理,或由此及彼。意境须有飞跃。 合(尾联):收束全诗,呼应开头,抒发主旨。要言有尽而意无穷。
3. 炼字炼句,善用典故 4. 情景交融,意境深远
七律不应是干巴巴的叙述。要像作画,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,达到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的境界。 总结创作一首合格的七律,您需要: 七律的创作是一个从“合规”到“出彩”的过程。建议您多读杜甫、李商隐、王维等大家的作品,仔细揣摩,必能有所进益。祝您创作顺利! 我们来彻底讲清楚“可以变的”和“绝对不能变的”。 一、可以变的(变通的技巧)这些变通技巧,传统上称为 “拗救” 。其核心思想是:为了意境和文采,某个字不得不“拗”(违反平仄)时,必须在同一句或对句的特定位置“救”回来,以达到新的平衡。这体现了格律诗“法度森严”却又“充满活力”的特点。 1. 本句自救(最常见) 情况A:防止“孤平”(绝不允许出现的诗病)
何为孤平:在“平平仄仄平”句式中,如果第一个字(必须平声)被迫用了仄声,就变成了“仄平仄仄平”,除了韵脚外,整句只剩一个平声字,这就是孤平,是格律诗大忌。 救法:将第三个字(原为仄声)改为平声,变成“仄平平仄平”。 例诗佐证:杜甫《登高》中“百年多病独登台”。原式为“平平仄仄仄平平”,第一字“百”拗(仄声),为避免孤平,第三字“多”(平声)救之。实际平仄为“仄平平仄仄平平”。
情况B:特定句式拗救
2. 对句相救 变通的根本目的:服务于诗意。当最好的字、最传神的字与平仄规则冲突时,使用拗救技巧,既能保全诗意的完美,又不破坏声律的和谐。 二、绝对不能变的(铁律)无论怎么变通,有以下几条红线是绝对不能逾越的,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七律。 1. 押韵的绝对规则 位置固定:第二、四、六、八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。首句可押可不押。 韵部统一:必须押平声韵,且必须一韵到底,不能换韵或押邻韵(某些中晚唐或宋诗有特例,但初学应视为铁律)。 例诗检查:《登高》的“哀、回、来、台、杯”全部属于平水韵的【十灰】部,完全合规。
2. 对仗的绝对要求 位置固定:颔联(第三、四句)和颈联(第五、六句)必须对仗。这是七律的“身份证”。 质量要求:不仅要求词性相对(名对名,动对动),还要求结构相应,意境相称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。 例诗检查:《登高》的颔联“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与颈联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,是千古工对的典范。
3. 核心的平仄节点(“二四六分明”) 这是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口诀的后半句,是铁律中的铁律。 每句的第二、四、六字,其平仄必须严格符合格式要求,绝不能“拗”。因为这三个字是句子的节奏点,决定了整句诗的声律骨架。 例诗检查:以《登高》首句“风急天高猿啸哀”为例(理想式:仄仄平平仄仄平):
4. 避免诗病 总结给您一个最精炼的总结:
1. 您归纳中的合理之处您确实抓住了格律中最核心的单元——“一联”。格律诗确实是以“一联”(两句)为基础单位进行构建的。您找出的这几种,确实是合法的两两组合。 2. 理解上的偏差与缺失偏差一:缺少了一种核心组合。
您列出了三种组合,但实际上,最基本、最核心的律句组合有且只有四种,它们就是由四种基本句式两两配对形成的“联”: 出句 A式: 平平仄仄平平仄 -> 对句 B式: 仄仄平平仄仄平
(这就是您说的“甲”) 出句 B式: 仄仄平平仄仄平 -> 对句 C式: 平平仄仄仄平平
(这是您遗漏的一种,是“仄起首句入韵式”的首联) 出句 C式: 平平仄仄仄平平 -> 对句 D式: 仄仄平平平仄仄
(这就是您说的“乙”) 出句 D式: 仄仄平平平仄仄 -> 对句 A式: 平平仄仄平平仄
(这是您说的“丙”)
偏差二(关键):忽略了“联”与“联”之间的“粘”的规则。
您的理解只到了“对”(一联之内,上下句平仄相对),但七律八句能成为一个整体,靠的是“粘”(两联之间,后联出句与前联对句平仄相粘)。 举个例子: 如果我们按您的“甲”、“乙”、“丙”来随意组合一首七律,比如“甲+乙+丙+甲”: 3. 正确的理解方式:四种“联”在“粘”的规则下形成四种“链”正确的理解不是“三种组合”,而是 “四种基础联,在‘对粘’法则下,形成四种固定的八句链条”。 这就像有四列不同的火车(四种格式),每列火车有4节车厢(四联),每节车厢由两个固定的零件(出句和对句)组成。您不能把A火车的车厢和C火车的车厢随便连接,因为它们之间的“挂钩”(粘的规则)不匹配。 这四种固定的“链条”就是我上一个回答中详细列出的: 格式一: (B->C) -> (A->B) -> (D->C) -> (A->B) 格式二: (C->B) -> (D->C) -> (A->B) -> (D->C) 格式三: (D->C) -> (A->B) -> (D->C) -> (A->B) 格式四: (A->B) -> (D->C) -> (A->B) -> (D->C)
结论:
您的思考方向是对的,但需要再往前一步。格律的奥秘不在于那几个可以随意拼接的“组合”,而在于那几条由“对”和“粘”规则锁死的、唯一的“声律链条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