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突出的是薛宝钗的《临江仙·柳絮》: 《临江仙·柳絮》
白玉堂前春解舞,东风卷得均匀。
蜂围蝶阵乱纷纷。几曾随逝水?岂必委芳尘?
万缕千丝终不改,任他随聚随分。
韶华休笑本无根。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!
为何此诗最能体现“教养”与“正能量”?豁达通透的价值观:
众人笔下的柳絮多悲戚飘零(如黛玉“漂泊亦如人命薄”),宝钗却赞其“均匀”舞姿,以“终不改”写其坚韧,以“随聚随分”显其从容。她跳出个人际遇,以超越视角看待无常,体现大格局。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:
“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”是全书最具抱负之句。她将卑微柳絮转化为借势向上的意象,不怨天尤人,而是善用机遇、主动作为。这种进取心与儒家“天行健”精神一脉相承。 含蓄深厚的教养:
全诗无说教,却以物喻人,在众芳哀叹中独树一帜。她以理性消解悲情,用智慧转化困境,展现了大家闺秀的沉稳与涵养。
其他体现“正能量”的诗作补充薛宝钗《咏白海棠》
“淡极始知花更艳,愁多焉得玉无痕”
——赞美内敛含蓄之美,强调德行重于浮华。
“欲偿白帝凭清洁”
——以高洁自持回应天地,彰显人格力量。 贾探春《残菊》
“明岁秋风知再会,暂时分手莫相思”
——以豁达看待聚散,充满对未来的希望。 史湘云《对菊》
“数去更无君傲世,看来惟有我知音”
——豪爽真挚,在孤独中见洒脱气度。
为何宝钗之诗更胜一筹?曹雪芹借宝钗之笔,在“千红一哭”的悲剧底色中,植入了一种理性而光明的生命态度: 注:宝钗的“青云之志”常被误解为野心,实则更接近儒家“修身致远”的理想。在全书悲凉语境中,此诗如一道破云之光,展现了人性可能达到的高度——这正是其不朽价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