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政第二 [size=16.002px]共24章,主要论述治国理政、学习修养、孝道等内容。 第一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曰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
解说:
孔子主张以道德教化治国,如同北极星安居其位,众星自然环绕。强调“德治”优于强制手段。 第二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曰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无邪’。”
解说:
《诗经》三百篇的核心是“思想纯正”,体现孔子对文艺作品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视。 第三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曰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;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
解说:
用政令和刑罚约束百姓,只能使其避免犯罪而无羞耻心;用道德和礼乐引导,则百姓有羞耻心且自觉归正。 第四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
解说:
孔子自述人生进阶:从立志学习到通达天命,最终达到自由与规矩的完美统一。强调修养的阶段性。 第五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孟懿子问孝。子曰:“无违。”樊迟御,子告之曰:“孟孙问孝于我,我对曰‘无违’。”樊迟曰:“何谓也?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
解说:
孝的核心是“不违背礼制”,父母在世时以礼侍奉,去世后以礼安葬、祭祀。 第六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忧。”
解说:
孝子应让父母只为自己的疾病担忧(其他方面如品行则不让父母操心)。 第七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游问孝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?”
解说:
孝不仅是物质供养,更需发自内心的敬爱,否则与饲养犬马无异。 第八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夏问孝。子曰:“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为孝乎?”
解说:
孝最难的是始终保持和颜悦色,而非仅表面侍奉。 第九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曰:“吾与回言终日,不违,如愚。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发,回也不愚。”
解说:
颜回看似愚钝,实则能反思并发挥所学,体现“大智若愚”。 第十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曰: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。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
解说:
考察一个人,需看其动机、方法、心态,如此则无法隐藏真实品性。 第十一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
解说:
通过复习旧知识获得新见解,是为师的重要能力。 第十二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曰:“君子不器。”
解说:
君子不应像器具那样局限于一技之长,而应具备全面的德行与能力。 第十三章[size=16.002px]原文:
子贡问君子。子曰: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。”
解说:
君子应先实践再说出口,强调言行一致。
[size=16.002px](因篇幅限制,后续章节简要概括) 第十四至二十四章孝与诚信:如“孝乎惟孝,友于兄弟”(第十四章)。 学与思的关系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(第十五章)。 对待知识的态度: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(第十七章)。 为政原则:“举直错诸枉,则民服”(第十九章)。 道德感召力:“临之以庄,则敬;孝慈,则忠”(第二十章)。
核心思想总结为政以德:强调道德教化而非严刑峻法。 终身学习:从“志于学”到“不逾矩”的修养历程。 孝的本质:重在敬心而非形式。 知行合一:君子需言行一致,注重实践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