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奴娇·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,莽昆仑,阅尽人间春色。 飞起玉龙三百万,搅得周天寒彻。 夏日消溶,江河横溢,人或为鱼鳖。 千秋功罪,谁人曾与评说?
而今我谓昆仑:不要这高,不要这多雪。 安得倚天抽宝剑,把汝裁为三截? 一截遗欧,一截赠美,一截还东国。 太平世界,环球同此凉热。
逐句解读 横空出世,莽昆仑,阅尽人间春色。
昆仑山巍峨磅礴,仿佛横亘天际,俯瞰人世沧桑。“莽”字突出其原始粗犷,“阅尽”拟人化,暗示山脉见证历史变迁。
飞起玉龙三百万,搅得周天寒彻。
以“玉龙”比喻雪山飞舞,形容冰雪覆盖的连绵山势;“周天寒彻”极写严寒之烈,暗喻旧世界的冷酷。
夏日消溶,江河横溢,人或为鱼鳖。
冰雪消融引发洪水灾害,百姓溺亡如鱼鳖,既写自然威力,亦隐喻旧社会苦难。
千秋功罪,谁人曾与评说?
昆仑山千年功过(滋养江河与引发灾害)无人评判,实则追问历史:谁真正关心人民疾苦?体现对传统秩序的批判。
而今我谓昆仑:不要这高,不要这多雪。
“我”以主宰者姿态对话昆仑,要求改变其自然形态,象征革命者改造自然的决心。
安得倚天抽宝剑,把汝裁为三截?(初稿是挥为三截)
借“倚天剑”的神话意象,展现劈山断雪的豪情,喻指通过革命手段重塑世界。
一截遗欧,一截赠美,一截还东国。
将昆仑分为三部分馈赠世界,打破地理隔阂,表达国际主义精神与共享资源的理想。
太平世界,环球同此凉热。
终极理想是消除压迫与不平等,让全球人类共担冷暖、同享太平,呼应“大同世界”愿景。
主题与意义 自然与革命的辩证:昆仑既是自然象征,也是旧中国积弊的隐喻;改造昆仑即革除旧弊、创建新秩序。
国际主义情怀:超越民族主义,主张全球资源公平分配,体现共产主义理想。
豪放风格:融合神话想象与现实抱负,延续苏轼《念奴娇》的豪放词风,但更具革命浪漫主义色彩。
此词不仅是写景抒怀,更是毛泽东革命哲学的艺术表达,展现其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的宏大志向。 结论: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写法? 简单来说,这是一个 “初稿手迹” 与 “最终定稿” 的区别。
“挥”字存在于创作初期的草稿和部分手书稿中。 毛泽东在创作诗词时,经常会反复推敲、修改字句。在《念奴娇·昆仑》创作初期,他写下“挥为三截”是完全可能的。“挥”字更加直白、更具动感和爆发力,体现了那种豪迈劈砍的即时画面感。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他书写给亲友、同志的手稿中,就有“挥”字的版本。
在最终正式发表和权威结集出版时,确定为“裁”字。 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和仔细锤炼,最终选定了“裁”这个更为精妙和传神的字。正如之前解释,“裁”不仅仅意味着劈开,更包含了“裁剪”、“规划”、“布局”的深意,其艺术境界和思想深度远超“挥”字。因此,在所有官方授权的出版物(如中央文献出版社的《毛泽东诗词集》)中,使用的都是“把汝裁为三截”。
总结: “挥为三截”:是真实的,见于创作过程中的手稿,反映了作者的初始构思。
“裁为三截”:是权威的,是作者最终敲定的版本,收录于所有官方出版物。
所以,龙剑宇先生书中的图片如果是毛主席手迹,那它展示的是珍贵的历史文献,呈现了诗词的原始面貌。而我们在引用和传播时,则应以作者最终确定的、思想性和艺术性更高的“裁”字为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