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
毛泽东 1935年2月 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。 霜晨月,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。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 从头越,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。
背景说明: 创作时间:该词写于1935年2月红军第二次占领娄山关后,正值四渡赤水战役期间(四渡赤水时间为1935年1月至4月)。
关联性:虽未直接描写四渡赤水,但娄山关战斗是遵义会议后红军的一次关键胜利,属于四渡赤水整体战略的重要环节。词中“雄关漫道真如铁”等句,折射出长征的艰险与红军的坚定意志。
其他作品:毛泽东的《七律·长征》(1935年10月)概括了整个长征历程,但未单独聚焦四渡赤水。
为何没有直接描写? 四渡赤水是高度复杂的军事机动过程,毛泽东作为指挥者专注于战略决策,可能无暇即时赋诗。其诗词更多聚焦于具有象征意义的节点(如娄山关、雪山草地等),而非具体战术细节。 上阕:行军之景——肃穆与紧迫 「西风烈,长空雁叫霜晨月。」
「西风烈」:凛冽的西风呼啸,既点明黔北初春的严寒,也隐喻战局的严峻。
「长空雁叫」:高空雁鸣凄厉,打破寂静,增添苍凉氛围。
「霜晨月」:点明时间——一个霜浓月未落的清晨,暗示红军昼夜兼行的急迫。 → 合绘出一幅肃杀、苍茫的行军背景图。
「霜晨月,马蹄声碎,喇叭声咽。」
重复「霜晨月」:强化寒冷清晨的意象,承上启下。
「马蹄声碎」:「碎」字精准刻画马蹄在崎岖山路上急促、杂沓的声响,体现行军匆忙。
「喇叭声咽」:「咽」字双关,既指军号声因寒风阻塞而呜咽,也暗示形势的悲壮。 → 以听觉细节渲染行军途中的压抑与悲慨。
下阕:破关之志——豪迈与苍茫 「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」
「雄关漫道真如铁」:「漫道」即休说、莫言。意为「别说娄山关坚固如铁」,反衬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豪情。
「而今迈步从头越」:「迈步」「从头越」展现红军一举攻克雄关、迈向新征程的昂扬姿态。 → 名句点睛:从上一阕的压抑骤然转向革命者的英雄气概。
「从头越,苍山如海,残阳如血。」
重复「从头越」:强调突破关隘后开启新阶段的决心。
「苍山如海」:眺望群山连绵如波涛汹涌,喻示革命前路依然漫长艰险。
「残阳如血」:夕阳赤红如血,既写实景,又象征战斗的惨烈与牺牲。 → 以宏大自然景象收束,意境骤然开阔,暗含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与坚定信念。
整体艺术特色与历史意义 时空集中:全词聚焦于娄山关战斗后的一个清晨到黄昏,却浓缩了长征的战略转折与精神内核。
对比强烈:上阕的压抑悲凉与下阕的豪迈苍茫形成巨大张力,体现革命者「于危难中见勇毅」的品格。
象征手法:如「如铁」「如海」「如血」等比喻,将具体战斗升华为对革命道路的深刻思考。
历史背景:此词作于1935年2月红军二占娄山关、取得遵义会议后首次大捷之际,堪称「四渡赤水」战役的精神注脚。
这首词不仅是文学杰作,更是一曲记录红军逆境重生、信念不灭的英雄乐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