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个心声 天安门城楼之上,毛主席那宽厚的手掌举向天空,深情的声音响彻云霄:“人民万岁!”城下无数沸腾的呼喊声也如雷鸣般冲天而起:“毛主席万岁!”那声音如奔涌之潮,如翻腾之稻浪,在历史的天空里久久回荡,仿佛要弥合天与地之间最后的间隙。 这穿越千山万壑的共鸣,并非一夜之间平地而起。其源头,当回溯到陕北窑洞油灯那摇曳不定的微光之下。他俯身案前,凝视着各地送来的报告,字字句句如沉重的石头压在心上:哪个地方闹了灾荒,哪个角落百姓还在忍饥挨饿……他眉间蹙起,执笔的手却始终不辍,纸上留下的是忧思刻下的沟痕。灯影里,他仿佛看到无数张焦灼的面孔在黑暗中向他凝望,他郑重写下“速救”,笔锋凝重又急切,如刺破寒夜的星火。 后来,当队伍行进在广袤的黄土高坡上,他每每会挽起裤脚,赤脚踏进田地,和农民一道插秧、耕耘,双脚深深陷在泥土里,像一棵扎根大地之树。他望着眼前挥汗如雨、辛勤劳作的农人,不禁喃喃低语:“他们是我们的根啊。”他眼中映出的,岂止是庄稼地里的秧苗?分明是这片土地、这方人民,那深沉的目光里,正孕育着一粒粒后来注定燎原的星火——唯有将心真正沉入百姓中间,才能听见那深藏于土地之下的巨大心跳。 人民那一声深情的“万岁”,更非凭空响起的回声。队伍行进途中,常有老乡把舍不得吃的热腾腾的鸡蛋硬塞进战士衣兜;村头大娘灯下熬着通宵,一针一线密密缝补军鞋;一位年轻战士在生死交关的火线上,染血的衣襟里郑重珍藏着一张纸,上面是他一笔一划写下的入党申请书……这些朴实的行动,岂非正是“万岁”二字最坚实的注脚?他们早把“万岁”二字揉进了粗粝的生活里,织进了滚烫的心坎中。 终于,历史的洪流冲开了崭新的一页。天安门城楼之上,主席那声“人民万岁”如金石掷地,顷刻间如点燃了燎原的烈火,万众的呼喊排山倒海般涌来,声浪翻涌,冲霄撼地,激荡于天地之间。这“万岁”二字,在历史长空里交缠升腾,不再是空洞的尊称,而是两股浩荡心潮的碰撞——是领袖扎根泥土的根系与人民托举大地的力量在相互辨认,相互确认,相互滋养。 如今,在纪念馆的玻璃橱窗里,静卧着他那件带着补丁的睡衣,朴素而沉默。每个驻足于此的孩子,隔着玻璃默默凝视,讲解员那平实的话语轻拂过耳际:“他心中永远装着人民。”此时,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却仿佛映出城楼上那个挥手的伟岸身影,耳中又似乎回荡起当年那沸腾如海潮般的“万岁”呼喊……历史深处那相互激荡的呼喊,竟如血脉般无声地传递了下来,使后来者虽未曾亲历那时刻,亦能触碰到那宏大交响的余温。 两股声浪,实乃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命运的复调回响——那城楼上下彼此呼喊、彼此托举的“万岁”,是心与心之间最宏大的确认。这声音如长江黄河之水,滔滔不绝,自历史深处奔涌而来,也必将注入未来更辽阔的海洋——因为那声浪早已融入了大地,在每一寸山河间,在每一个后来者的血脉中,持续奔流不息。
|